
SERVICE PHONE
363050.com发布时间:2025-10-22 11:33:05 点击量:
渝超,重庆城市足球联赛,渝超赛程,渝超直播,渝超积分榜,渝超球队/渝超(重庆城市足球联赛)为重庆足球迷带来最新赛程、比分、积分榜、球队信息及直播入口,精彩赛事一网打尽。
终场哨声响起,广东肇庆体育中心足球场上,郑州九中的男孩擦去脸上泪水,带着遗憾与不甘,与对手互相致意——9月29日进行的2025年第四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(以下简称“中青赛”)高中年龄段U17组第五六名决赛,郑州九中队点球4∶5负于山东泰山U17队,获得全国第六名,追平球队此前最好成绩。
今年的中青赛U17组,各个中学的名字格外响亮。清华附中凭借稳健的表现,打破职业青训梯队的垄断一举夺魁,重庆南开中学收获亚军,济南历城二中位列第七,河南省实验中学也跻身前十。
而在2025年中青赛初中年龄段U13组全国16强球队中,学校和体教共建的队伍占比总和达到38%;在职业青训梯队林立的初中年龄段U15组中,也有1所学校和2所体教共建学校打进16强。
从2022年第一届中青赛到如今的第四届,越来越多的校园球队绽放光芒:他们的表现,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与失败,更是过去10年中国校园足球体系建设的缩影。
2014年年底,教育部启动“校园足球特色学校”与“试点县(区)”建设;2015年,《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》发布,明确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;2022年,由教育部、国家体育总局指导,中国足协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正式落地,让学校足球队、俱乐部青训队、社会青训队的足球少年们第一次站上同一个舞台进行比拼。
如今,清华附中、重庆南开中学、郑州九中等校园球队在全国最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中表现出色,正是这一体系发展成果的展示。10年体系建设,让校园足球变成了中国足球相应年龄段人才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“从10年前推行‘校园足球’开始,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‘足球人口基数’有了很大提升。现在,校园足球已经开始从扩大基数,慢慢转向对足球整体发展真正‘有帮助’的阶段。”郑州九中足球队总教练、前河南建业队队长苏斌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表示,校园足球最早的定位是“普及”,而现在,它正在形成“塔基”,为中国足球提供更厚实的发展土壤。
“校园足球目前已经是职业队伍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。”苏斌介绍,U13、U15的阶段,不少资质较好的学生球员会被推荐至职业俱乐部试训,如果条件合适,将尝试职业道路。
“不过天资绝佳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。在家庭意愿这些客观条件影响下,很多学生选择继续学业、在校内继续踢球。”另一所中青赛U17组别16强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足球教练苏鑫表示,“在校园体系中踢球,是另一种延续热爱、拓展可能的方式。对许多孩子来说,校园足球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兼顾竞技与学业的成长通道。”
“(全国)总决赛阶段踢第一场比赛的时候我还是挺紧张的,传球之前都花了比之前更多的时间来观察,就怕没传好、没传对。”郑州九中高三年级学生胡轶博第二次随队参加中青赛。去年,他遭遇严重伤病错过了大部分比赛,这一次,他和队友、教练一起,如愿打进全国八强。
胡轶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踢球,如今随队拿到全国第六,他的目标仍旧是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。“我想考的学校对文化课要求很高,我得全力以赴了。”
胡轶博的队友崔翌铭也做出了相似的选择。训练结束后,崔翌铭和队友们会直接拿起课本,讨论几道不会的数学题。“在学校里踢球,实际上给了孩子们‘两条腿’走路的机会。”崔翌铭的家长崔保庚表示。
家长心态的转变,映射了开展校园足球10年来广大家长和学生对“足球”意识的转变——足球不再是“职业跳板”或“耽误学习”的娱乐,而是伴随学生成长的必修课。
“如今‘踢球’和‘学习’,并不是‘主路’与‘退路’的关系,而是两条并行的上升通道。校园足球的开展,让足球从少数人参与的高水平竞技运动,变成了更多孩子人生中的关键一环,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人生可能。”苏鑫说。
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。仅去年一年,河南省实验中学17名足球特长毕业生中,就有7人考入清华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双一流高校,其余10人考入成都体育学院、河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。在郑州九中,最近5年的百余名足球特长毕业生,有超过三分之一升入双一流高校,更多人通过高水平运动队和单招考试进入了重点本科院校。
“这些孩子不会因为‘没选职业路’就停止了继续踢球的脚步。”苏斌说,“校园足球留给他们的是‘选择权’,让他们有机会在球场和课堂之间,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”随着中青赛这样的全国性赛事持续推动校园足球政策的落地,越来越多校园球队开始与职业梯队“并肩作战”,这意味着更多孩子得以在“踢球”与“升学”之间实现不被迫割裂的成长。
“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中小学当体育老师,或者去地方俱乐部、青训营担任教练。”苏斌说,“这也是校园足球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就是为中国足球输送基层教练人才。”
可以说,当今的校园足球体系正在“孵化”未来的足球工作者。苏斌表示,很多孩子或许没有进入职业联赛、职业梯队,但他们掌握了足球基础训练的经验,也理解足球教学场景,所以更容易成为各级青训、校园足球队的骨干教练力量。
“孩子长大后回来教下一代,其实是校园足球体系最良性的循环。”苏鑫说,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校园足球是在‘打根基’——不只是为了出几个职业球员,而是让‘足球’在中国真正生长起来。”